文章目录
  • 这大概是我过的最糟糕的一次生日了。
  • 不喜欢使用诸如微博朋友圈之类的东西,总觉得这样的工具太过于碎片化而只能用来表达人一闪而过的情绪,碎片化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浮于表面,但我向来都不喜欢浮于表面的东西。但是写成长篇大论的话却又害怕整个心思都赤裸裸地暴漏在外面,同时太多复杂的情愫太难用简单的文字表达,这样便造就一个矛盾,那就是既怕被人看穿所有的心思,我认为这是先天性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使然,却又无处可以诉求,继续下去恐怕要憋成内伤,索性写一点是一点吧。
  • 都说越长大越孤单,恐怕能记住自己生日的人也唯有自己和父母了,有时候即便是自己忘了父母仍会记得,即便是千里迢迢也会发来祝福,除此之外就是QQ邮箱祝你生日快乐和hub系统(学校的教务及成绩管理系统)祝你生日快乐了,你哪天过生日机器也是会记得很清晰的,但是机器不知道生日是按阴历而不是阳历,父母知道。
  • 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我是深有体会,这也是看过黑镜之后久久不能释怀的原因之一。尤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摄影师拍到的一组图片大意是在很多场合即便是人们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也会拿出手机盯着屏幕而忽视了真实的交流,那组摄影的主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叫做《沟通之死》。
  • 曾经的我,在借助互联网这个工具,看到了更大更广的世界后,常常淹没于自身的惊奇之中,对于获得更多的信息、探索更广泛的世界和认知乐此不彼。但是,我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这些虚无缥缈的信息之中,沉浸其中满足自己情感或者情绪上的需要,有时候仅仅是无聊看那些永远也看不完永远也讲不完的无尽的段子和图片,有时候是打发时间满足猎奇心理看那些永远也看不完永远也刷新不到头的新闻,或者兼有两者既是猎奇也是填充空虚的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归为第一类,第二类则为满足偷窥欲而借助某些工具关注朋友们的生活并以这些方式来保持联络。总之人们很大一部分精神需求都是依赖于网络,依赖于不真实的网络,直到你发现身边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同时,也看到了互联网的阴暗一面以及诸多消极的东西,这一点上我就不再展开讨论了,因为太过对人的精神具有冲击力。于是,我对互联网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态度由怀疑到逐渐地厌恶再到深深地恐惧。看到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撕裂,尤其正确,我发现,有时候知道的更少,反倒是更好的选择。渐渐地,不再老想着接纳更多地信息,想想做个桃花源人也是挺好的。

  • 对人来讲,最高级的折磨应当是精神上的折磨,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想要是我的记忆力好一些,学什么东西都过目不忘,记什么东西都非常清晰,那该有多好啊。这的确是许多人都渴求的东西。但是有一天我了解到有一种叫做超忆症(Hyperthymesia)的病症,患者能记住从小到大的所有事情,因为不能忘却而非常痛苦。后来,我才渐渐意识到,有时候忘记要比你记住它要难的多的多,记住一件事情需要很短时间,但是忘却一件事情却要很长很长时间。更主要的是,记忆的产生是主观意识可以控制的,即我想要记住它,我就能记住它;但是遗忘,主观意识是无法控制的,即我想忘记它,但未必就能忘记,其实更多的时候是适得其反。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遗忘的过程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避免了人沉迷于过去的记忆中而瓦解精神,同时又为新的记忆腾出空间,就好像一块硬盘删去旧文件为新的文件腾出地方一样。

  • 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讲,潜意识的表达才是最真实的表达,而潜意识的体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梦境,连续几年都会不断地做这那样一种梦未必是一种巧合,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呀,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但梦总会有醒来的时刻,每次从梦境中醒来都是经历从巨大的欣慰到突然的失落的转变,时常多想让梦再久一些,或者一直做梦,但梦却不是天天都有,如同忘却一件事情一样,你想做这样的梦,倒是做不出来了。但是想起昨晚的梦境,却可以高兴很长时间,像是休息了非常好之后的那般精力充沛。

  • 一个梦,有时候真的是像一座灯塔一样指引你前进,就好比一道明亮的光,生命中最美好的光,照亮你的生活,你的思想,你的动力与活力,让你时刻怀抱着希望与憧憬,对于生活充满着向往与热情。那是一道光,烂漫而温暖,然后光突然灭了,你也灭了,带来的是整个灵魂的分崩离析,整个体系的土崩瓦解。茫茫大海上漆黑一片,各个方向上,一望无际,一片黑暗。

  • 有时候就在想,人生会不会就是一个宏大的梦境,或者是一个写好的剧本(多宇宙假说),亦或着有很多很多个我在不同的世界里(平行世界假说),也或者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投影,如同放电影一般(量子力学推论)。人的所思所想,人的经历与情感都好像是程序运行出来的结果一样,是由初始输入推得的,是按照流程来的,那我可就不用思索以后的人生啦,但是幻想总归是幻想,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认真地活着?

  • 今天先写到这里,先要洗洗睡了,明天再写吧。

  • 这两天一直在听的音乐:


8月9日更新


  • 当猛然间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与渴望时,便会问这样的问题,如何认真地活着?这让我想起了在柴静的《看见》看到的一句话: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印象是很深刻的,同时也是比较认同,当然那是很早的事情了。现在犹记得那之后的当初在支教的时候,临别时我在一个我认为比较有天赋的小女孩的本子上留下过这样一句话:‘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才是真的勇气。’当然这句话只是前一句话的翻版,只不过我当时忘了原句是什么了便写了这句,现在一想的确是忽视了她们的年龄,做为一个小学生我想她们还远远没达到能理解这句话的认知程度,当然假如她们长大以后还保留着我写的这句话的作业本的话,她们还有可能理解它的含义。
  • 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就懂得了许多大道理,把人生看的很透彻,但是反过头来却发现一些东西你看得越透彻,其本质是对一些东西变得麻木,当变得麻木之后就更难提起兴趣,产生对生活的热情。
  • 想起了在电影《禁闭岛》中结尾处主人公小李子决定接受“治疗”去除记忆时说的那句:“ Which is worse,to live like a monster,or to die as a good man? ”,也许这部电影很多人看过一遍后并没有看懂讲的是啥,但是笔者认为这部电影结尾的寓意却是相当震撼的。
  • 电影终归是电影,先抛开电影不管。再想一想,是看透彻事情变得免疫,还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绪,哪一种才算是认真地活着?同时,在笔者看来,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仍然保持热情,实属不易,大概真的是比较高的层次了。
  •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洗洗睡了。
  • 跑到苏州玩了一圈,发张比较满意的照片吧,总共没拍几张照片,一般旅游也不怎么拍照,但是每次一旦拍的时候就想把它拍好。
  • 这张照片估计很容易让人想到卞之琳的《断章》这首小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本篇笔者所选取的背景音乐为Lag fyrir Ömmu

文章评论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文章目录